[交响乐之父是谁]音乐之父 钢琴之王 歌曲之王 交响乐之父 指挥之王 乐圣 音乐神童 分别是谁 在哪个国家

2019-01-21 19:29  阅读 524 次

音乐之父 钢琴之王 歌曲之王 交响乐之父 指挥之王 乐圣 音乐神童 分别是谁 在哪个国家

问题补充:音乐之父 钢琴之王 歌曲之王 交响乐之父 指挥之王 乐圣 音乐神童 分别是谁 在哪个国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中文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外文名: Johann Sebastian Bach  别名: JS BACH/JS 巴赫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埃森纳赫  出生日期: 1685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 1750年7月28日  职业: 管风琴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  信仰: 基督教路德宗  代表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  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  生平  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14个兄弟姐妹中第12.  1808年:成为维也纳宫廷礼拜堂合唱团团员.  1812年:师从皇家管弦乐团乐长萨里耶利.  1813年:因变声而离开皇家学校,返家从父担任助教,创作 第一首交响曲.  1816年:首次举行「舒伯特晚会」.  1818年:第一次公开演奏.  1822年:著手创作「未完成」交响曲,在仅有的一次嫖妓后 染上梅毒.  1825年:创作「伟大」交响曲.  1827年:获选为贝多芬葬礼执炬.  1828年:11月19日於维也纳逝世.  生平事迹  素有「歌曲之王」之称的舒伯特,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奥地利维也纳附近郊区的李希塔尔,舒伯特的家人都非常喜欢音乐,他的父亲及两位哥哥更能够演奏提琴即钢琴,所以舒伯特从小就接受父兄的音乐启蒙.到了他九岁的时候,乐器演奏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父兄,所以舒伯特的父亲便请教堂合唱指挥家霍尔采来指导舒伯特.  十一岁时的舒伯特进入了康维特音乐学院就读,从此舒伯特便开始尝试作曲,只要他灵感一来,乐思就源源不断,甚至连上课的时候也不停的写曲,因而课业落后其他学生很多.舒伯特的父亲知道后一气之下竟然将他逐出家门,直到舒伯特的母亲在一八二一年病逝后,父亲才对他有所谅解.  一八一四年舒伯特为李登德大教堂百周年纪念日写了他生平第一首完整的弥撒曲,并且亲自指导首演.结果演出非常成功,连舒伯特的老师萨里耶利有对他赞誉有加,直像别人炫耀这是他学生所写的音乐.舒伯特的名声就在这一次因缘际会下渐渐的被众人所知.  一八一五年是舒伯特创作最丰富的一年了,光是艺术歌曲,就写了一百四十多首,其中包括了不朽的名曲,如「野玫瑰」,「魔王」等.  另外,舒伯特也在这一年完成了他的第三,四首交响曲,两首弥撒取以及其他个式器乐曲.  一八一八年舒伯特辞去了教职,但是尽管舒伯特完成的创作非常的多,但是却一直没有受到音乐界的注意.  舒伯特在最后几年的生命中,虽然创作的量没有像一八一五年那麼多,不过他却写下了不少传世不朽的曲子,其中包括了第九号交响曲,「死与少女」弦乐四重奏,「乐兴之时」钢琴曲,「F小调幻想曲」,连篇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等不朽的杰作.  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1989)是当代最杰出的指挥家,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圣地,莫扎特的故乡。其父从医,是个业余音乐家,曾在莫扎特管弦乐团里演奏单簧管。卡拉扬五岁就掌握了惊人的钢琴演奏技巧,作为“神童”也轰动了萨尔茨堡。  卡拉扬自少年时代学习指挥。1927年在乌尔姆歌剧院初次登台指挥,1934年在亚琛歌剧院任指挥,1938年被选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1947年担任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协会乐团指挥;1949年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又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年任柏林爱乐乐团终身常任指挥,成为名符其实的欧洲音乐总指导。1956年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指挥兼萨永茨堡音乐节总指导。此外,他设立了卡拉扬基金会,主持国际指挥比赛;设立音乐研究所等。  卡拉扬的指挥气势宏伟、强调理性,技术精炼,热情洋溢,对乐曲处理细腻精致,与乐队配合得水乳交融,他那惊人准确的指挥技巧与指挥风格深刻地影响了新一代指挥家。他长期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最高水平乐团,只有维也纳爱乐乐团可与其媲美。  卡拉扬兴趣广泛,对哲学、语言学及最新的科学技术都有深入研究,可谓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卡拉扬指挥的作品很多,是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瓦格纳、威尔弟、布鲁克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作品的出类拔萃人物。由于他指挥录制的CD太多,无法列举。单是指挥柏林爱乐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就有三个版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 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 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 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 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 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 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Mozart 1780 Johann Nepomuk della Croce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 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帕格尼尼被誉为? 钢琴诗人是?古典交响乐之父是?

问题补充:帕格尼尼被誉为? 钢琴诗人是?古典交响乐之父是?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为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被称为小提琴魔术师。钢琴诗人肖邦交响乐之父-海顿

求援!!被誉为“交响乐之父”是钢琴诗人谁?

问题补充:被誉为“交响乐之父”是钢琴诗人谁?是一个人 既是交响乐之父又是钢琴诗人的人 而不是分开说的 拜托~急!~~
●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 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交响乐之父

问题补充:交响乐之父
●交响乐之父--海顿工匠的儿子伟大的人物并非要出身高贵的门第,一切人的作为和成就在于顽强的奋斗、献身。海顿是一位被世界人民公认的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名字飞越过不同的国度,写在音乐史书上。但是,他是世代相传的奥地利农民的后代。父亲马蒂亚斯·海顿是乡村里的一位巧手的马车工匠,也是一位乡间的农民“音乐家”。母亲是当地贵族家中的女厨师。他们夫妇一共生了十二个子女,第二个男孩就是约瑟夫·海顿。在他们生活的小村里或附近的地方,有许多哥罗狄亚人、匈亚利人、塞尔维亚人,斯拉夫人和茨冈人。这些民族的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用丰富多彩、婆娑多姿的歌舞和音乐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他们内心的欢乐和忧愁,悲哀和幸福,失望和追求。音乐成了他们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在田地、在草原、在河边、在井旁、在打谷场……都会看到他们美丽的舞姿,听到他们优美的歌声和悠扬的琴声。小海顿在这种音乐的环境里受到陶冶逐渐爱上了音乐,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听到大自然中的和谐音响--小河泉溪的潺潺声,树林中枝叶摇动的沙沙声,悄悄絮语的风声,委婉的山鸟鸣叫声……都能拨动他的小小心弦而深深地打动他的心灵。在海顿幼小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协奏曲。春天,美丽的春天,是小海顿最快活的时期。看见田野变绿了,树木发出嫩绿的小幼芽,叫不出名的山鸟成群的飞翔,农民在田里辛勤地耕耘快活地唱着春天的歌,他的心里有无限的快乐和甜美!春天一到,爸爸要整天忙着给人家修理大马车,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小海顿总跟着爸爸走来走去、转来转去,成了爸爸的“小跟班”。爸爸修车从不嫌小海顿在身边碍手碍脚,只告诉他:“小海顿,爸爸要做工,别总缠着我,快自己去玩吧!”“爸爸,我喜欢你,不愿离开你。”说着小海顿就搂着爸爸亲起来,爸爸快活的用手揪他的小脸蛋。哟,手上的油腻擦到小海顿的脸上,刹时变成了小花脸,爸爸高兴地笑起来。“快玩去吧。”“那你给我唱一支歌,我就走。”在小海顿这种年龄,别的小孩都是纠缠爸爸妈妈讲故事,可小海顿却缠着爸爸唱歌。爸爸知道他的脾气,想叫他安静只有唱一支歌。爸爸唱起来,边修车边唱,唱起一首古老的民歌。马蒂亚斯·海顿有副次中音的好嗓子,音域宽厚。他唱得低沉,在唱述一位古代的英雄,为他的祖国献身。老海顿唱得时而悲哀,时而高亢……小海顿一动也不动地伏在车轴上倾听着……一轮弯月在云海里游动,小海顿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在想心思,他幻想自己将来也要成为一个歌手,到处去歌唱,像星空上的月儿那样自由。他果然学起音乐,从六岁就开始正规地学起声乐。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一副好噪子。八岁考进了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合唱团,作童声演唱。小海顿离开了父母,从农村来到欧洲的名城维也纳。一个八岁的小孩子,生活还不能自理,一切还需要爸爸妈妈关心照顾,可是小海顿为了学音乐,自己开始独立生活了。刚到合唱团里,每天起床穿衣整理床铺都搞不好,别人都去吃早餐了,他还没有穿好自己的衣服,整好自己的床铺;他匆匆忙忙跑到餐厅进早餐,别人都快吃完了,大家一见到他就嗤嗤笑。小海顿就更慌张了,不知大家笑他什么!他发现自己的袜带没有系好,在地上拖着,上衣钮扣系错钮孔了,头发乱蓬蓬还没梳好……小海顿害羞得连早餐也没吃,跑出了餐厅;衣服脏了,起初自己不会洗,洗不净……小海顿心里想:在家咋没这样难,他常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偷偷的落泪:“我还学什么音乐呀,连吃穿都管不好自己……”他暗暗的自语,“我不如回家找爸爸妈妈……”想想又哭起来了,哭得很伤心。当他和大家一起在哥特式的大教堂里演唱,听见自己的童声在教堂的苍穹之中回荡,那么动听,那么感人,小海顿又不想回家了,决定留下,再难也不走了。以后,他每天比别人提前起床,别人花一倍时间可以办完的事,他必须用二倍三倍的时间去作,慢慢地他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度过了生活的难关,全心全意去学声乐,去学器乐。早晨很早爬起来,跑到树林里刻苦的练声,没有人给他作伴,只有早起的小鸟喳喳的叫声。假日里团员们成群结伙地到维也纳的近郊去野游,或去剧院看歌剧,小海顿则一个人独自留下,他悄悄地走进练琴室,在管风琴上弹练习曲。他努力地学习弹奏巴赫二段式的套曲,自由的、即兴的托卡塔曲、幻想曲和前奏曲。勤奋刻苦的学习,使他的音乐才华很早地表现出来。海顿没有维也纳上流社会中显贵们的公子小姐学音乐的条件。他想买点学习的书籍都是很困难的。在家乡的父亲也知道儿子的难处,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寄给儿子。少年的海顿收到父亲寄的钱,心里很激动,他多么需要钱!衣服也需要添了,鞋子也该换了,帽子……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海顿拿着父亲的钱,走到大街上,走进一个个商店,总是看看又走了。他来到书店,一眼发现有本巴赫的《对位法》,这正是他最需要的。他掏钱买了这本书,高兴地走了。海顿从巴赫的对位法学到很多东西,对他以后的作曲起了奠基的作用。流浪者一件不幸的灾难降到海顿的头上。女皇玛利亚要听音乐,旨令传下来,传到圣斯蒂芬大教堂。大主教一听到这命令,又高兴又慌张,立即下指示,命令教堂的合唱队积极准备,进行认真的排练。大主教不放心,亲自跑到合唱队来监督,他跑来跑去,慌得满头大汗。看到排练,他指手划脚地训斥大家:“停下来,你们唱得多难听,拿出力量来,把吃奶的劲都拿出来!”合唱队员一听他的话都笑了,又不敢大声笑,可是又控制不住,主教大人发起火来,喊叫着:“你们笑什么?!《马太耶稣受礼曲》里有笑声吗?”队员们笑得排练不成了。大主教更火了,开始骂人了:“你们笑个屁,再笑就不给你们晚饭吃!”一个人站出来,对主教大人扮着严肃相说:“大人,人有个天性:当他发现可笑的东西,他就管不住自己,要笑出声来;您把《马太耶稣受难曲》说成了受礼曲,自然大家--”还没等话说完,大主教就怒气冲冲打断他的话:“受礼和受难都一样。”合唱队“嗡”起来了,秩序也乱了。其实大主教对音乐一窍不通,什么也不懂。可是,他是主教大人,你不敢违抗。那只好由他把巴赫的《马太耶稣受难曲》说成是受礼曲了。总算排练结束了。海顿觉得这次排练唱得非常吃力,发觉好象自己的音质也变了,变粗了,他非常担心自己的嗓子。合唱队来到金碧辉煌的宫内。海顿看见这宫廷的建筑艺术,使他惊叹赞赏不已。墙上挂着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的名画。一幅幅油画栩栩如生,吸引了海顿的注意力,他多想在这些艺术珍品前多停留一些时间!可是,这不可能,他跟合唱队一起来见女皇玛利亚陛下。整个合唱队队员们都穿着绣金的宫廷服装,带着假发,海顿显得那么不自然,也有些紧张。他还在担心自己的嗓子,暗自想着:这几天,嗓子怎这么不舒服。千万可别出问题,求求上帝保佑!一个演员,嗓子一出问题,可就完了……海顿不敢再往下想了。他心里有些慌,这时乐长举起了指挥棒,演唱开始了。合唱队多声部的大合唱《马太耶稣受难曲》正在进行着;大主教不时察看女皇的脸色,还好,玛利亚女皇的脸上露着笑容,大主教有些受宠若惊。突然女皇的尊容抹上一层不悦的色调,大主教慌张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竭力猜测女皇陛下不悦的原因。他还没有搜寻出陛下不悦的因由,演唱终止了。“他叫什么名字?”女皇陛下指着海顿问大主教。乐长慌忙抢先答道:“女皇陛下,您所指的小臣叫海顿,海顿。”“他的嗓子不像是歌喉,简直是老鸦聒噪,给合唱队增添了难听的噪音……”大主教、乐长此时真恨海顿招惹陛下的不悦;海顿此时羞愧得无法站在合唱队中,他低下了头,脸红发烧,他恨不能立即逃出宫。他头脑什么也想不出来,只感到发胀,几乎都站立不住了。他不知道是怎样跟着大家走出皇宫的。回到教堂,主教大人怒气冲天,几乎要吃掉海顿。海顿难过得只想哭,大主教责骂了什么,他一点也没听清。最后大主教责令乐长赶走海顿,海顿不说话,想哭哭不出来,老演员站出来替海顿讲情,说:“主教大人,海顿还是一个孩子,他很用功,平时嗓子也很不错,现在嗓子变粗哑了,不是坏了,是孩子开始变声了!”“海顿必须给我滚出教堂。”“大人,海顿一过变声期,嗓子就恢复了,留下他吧。让他往哪走!”只因陛下和大主教的专横无知,把变声期的海顿驱赶走了。可怜的海顿无处可去,他在大街上徘徊,流浪。海顿在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哪儿是他的归宿呢?他迷茫怅惘地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市上。他走呀走呀,走到哪儿也没有他安身之处!走到日落西山夕阳西下,惨淡地晚霞给冬日的维也纳高大建筑物上涂抹一层薄薄的霞光。残阳照在疲倦饥饿的海顿的脸上,海顿显得更为悲苦凄凉。他太累了,多想休息一下!他终于发现在一幢半倒塌的古老建筑里聚集着几个浪流汉,他向那边走去。他又停下来,这残垣断壁和那些悬挂着的楼梯、屋梁,那些黝黯角落里的蜘蛛网,令他胆战。那些残破的屋顶砖瓦掉下来,他可就要去见上帝去了。听天由命吧!我又不是王孙公子,他们能住,我又为什么不能住下?他们不是没有被砸死吗?为什么我会被砸死呢?正在犹豫中,里边的一个流浪汉用一种海顿不曾见过的目光盯着他,他不知如何是好?“小伙子,你不是皇太子吧?那你过来!”一个流浪汉几乎是用命令的口吻对海顿说。海顿只是感到害怕,想退出来,可是自己的脚不听自己使唤。“噢,还是宫廷里的‘官’呢!”流浪汉看着海顿一身宫廷乐队队员的服装说,“没什么,小伙子,别不好意思。我们这儿不卑贱,比那宫廷里的女皇还高贵呢。就拿我这顶帽子来说吧,女皇拿她的镶满珠宝的王冠来换我还不愿意呢!”突然从四周和看不清的角落里爆发出一阵怪声怪气的笑声和呼叫。海顿没有力气支持了,他瘫坐下来,他手中的小提琴也落在地上。流浪汉奔过来,看看海顿苍白无血色的脸,他痛心地制止了大家的怪笑,说:“不要笑了,看你们把他吓成了什么样子了!”“哂,我们的老爷了看上了他了。”从角落里传来另一个流浪汉的嘲笑声,“说不定老爷子爱上他……”“再闹,看我砸烂你们的头!”大家都不作声了,老流浪汉的话发挥了作用。老流浪汉把海顿扶好,昏昏沉沉的海顿坐不稳,他把海顿抱在怀中,抚爱地对海顿讲:“小伙子,你还是一个新来的雏儿,别怕。他们不会伤害你。”说着转过身对那些流浪汉命令道,“快拿点吃的东西来给他。”流浪汉拿来吃的东西递给了海顿,海顿心里的恐惧还没有消退,心里也难过,吃不下,没有接。他们好心地把东西放在他身边。老流浪汉对那一群人说:“别吓坏他,你们都离他远些,让他一个人好好静心休息一下。”海顿当初把他们看成是一群强盗、流氓,他厌恶他们,讨厌他们,又害怕他们。现在觉得他们外形固然污秽可怕,可是他们的心是好的。他们可怜人、同情人,是善良的,比女皇、大主教要仁慈上千倍。现在觉得出现在他意念中的女皇、大主教的形象太可怕了!夜深了,流浪汉们一一睡了,只有海顿还想着心事,睡不着。在人间十七个年头,他还是第一次过这种生活。现在他心境平静多了,他不时地望望这些睡着了的流浪者的脸,仔细地端详他们:可以看出来他们之中有落魄贵族的后裔,也有文人、乐师、孤儿、小偷,也有曾杀过人的凶手……雪花从破窗墙隙间飘进来,落在海顿的脸上,又融化了。他心里难过、悲凉、痛苦、失望……种种感情搅和在一起,他对谁讲呢?他拾起地上的小提琴,拂去上面的灰土用手抚摸它,现在只有琴是他随身的伴侣,只有琴是自己的知音--它可以听任他倾诉自己内心的一切!海顿拉起了小提琴,琴声里,出现了田园景色:绿茵如毯,泉溪淙淙,炊烟袅袅,远望山野层林叠翠;急速跳跃的旋律里一个孩子来到田野,眼前的一切使他无限的欢快,他奔跑着、追求着,对着春天大声地呼唤着;一阵低沉的和弦,像一阵旋风突然出现,吹打着田园上的一切生命。小提琴接着奏出了如泣如诉的旋律,诉说着人间的悲哀、痛苦,听得到一个人心灵上的哭诉……海顿用小提琴即兴地倾诉他人生的苦难、悲伤,泪水从眼里流出来,大颗大颗的泪珠滴在琴上,一阵寒风吹过,雪花飘落在他的身上。多心酸的琴声呵,雪夜中随着北风在这古老的废墟上空飘荡……流浪者们不知什么时候都已醒了,他们默默地倾听着,再没有像傍晚时那样去打搅他,他们的心被这琴声揪住。他们觉得这小伙子创作的音乐是表现他们苦难、 遭遇和他们心灵上的悲痛,及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一群流浪者随着琴声流下了泪水……琴声把海顿和流浪者们紧紧联系到一起。他们把海顿看成自己人,看成是自己的音乐家。从此,海顿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成了海顿的保护者。他们弄来吃的给海顿,他们鼓励海顿:“小伙子,你才十七岁,好好练琴,将来会成为大音乐家的。”海顿和他们生活一起,生活是艰难的,甚至是朝不保夕的。但是,他却有了真正的朋友和支持者,他们在精神上给海顿以力量。海顿在失望中又看到希望。从此不管是星稀的黎明还是银辉普照的月夜,不管是日照气暖还是风雪交加,维也纳市街上的行人都会听到从古老废墟里传出来的扣人心弦的琴声,然而都不知这个有持之以恒精神的练琴人,就是海顿。不久,在维也纳的繁闹的大街和夜市上,常出现一个演奏夜曲的青年。演奏的音乐大部分是演奏者自己的即兴曲。维也纳的广场上围着一群人,一个沉默不语的青年在卖艺:他在演奏小提琴。他的乐曲没有教堂音乐中过浓的宗教风格,而充满了生动的世俗性。你听了,令你热爱真诚、友谊而变得美好善良。乐曲演奏完了,青年把自己的帽子放在地上,等待听众放钱。他既没有像其他卖艺人那样讲着油滑的江湖话,也没有哀怜乞讨。你想丢下几个钱,就丢下几个钱,不放钱,他也不去纠缠。之后,取起帽子,钱也不数,拿起就走……人们议论着这个与众不同的青年:他不像是一个卖艺的,一定是为生活所迫……这个青年常常出现在夜市和咖啡店,他指挥五重奏,他也参加演奏,仍是拉第一把小提琴。人们仍不知他的名字。海顿抱着提琴回来,点上灯,用从市街上检回来的废包装纸,划上五线谱,在上面谱写他新创作的乐曲。美丽的维也纳沉浸在狂欢节的狂欢中。到处是化装舞会,欢乐的人群;剧场在上演巴赫的清唱剧。海顿在一座具有古典美的大建筑物前演奏着乐曲,热情动听,围着的人们在喝彩叫好。一扇窗户打开了,有一位衣着华贵的中年人伏窗探身向下看,本想驱赶这群叫闹的人群,却被动听的琴声所吸引。他暗暗地赞叹着:这是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演奏得多么成功,闪着灼人的才华。“年青人,请你过来。”那个窗口内的中年人向海顿热情地打招呼,海顿演奏完走了过去。海顿被请到室内,那位中年人作了自我介绍:“我叫费律克斯·克罗芝,喜剧作家兼剧院经理人。你呢?年轻人……”海顿看他很真诚,告诉了他自己的姓名,讲述了自己的不幸生活遭遇。克罗芝非常同情海顿,也珍爱他的音乐才华,希望海顿能作自己的朋友,并一起合作。从此,他们相识了,也很投合。海顿和克罗芝一起创作歌剧:克罗芝写脚本,海顿作曲。流浪者的海顿,从此结束了他的流浪的生涯,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活道路。

求交响乐之父,协奏乐之父,音乐之父,神剧之父,乐圣,钢琴诗人各是谁?

问题补充:求交响乐之父,协奏乐之父,音乐之父,神剧之父,乐圣,钢琴诗人各是谁?
●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世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自幼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8岁时被教堂乐长挑去学习歌唱,后接受了键盘乐器、小提琴和乐理的训练,在教堂、宫廷弹奏管风琴、羽管键琴维持生计。1761年在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服务 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乐观坦然的性格,以及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松动自由的信仰环境,使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他的音乐风格与奥地利维也纳丰富的城市音乐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清新明快的旋律、简明清晰的和声,使他的音乐与众不同。 海顿一生作品颇丰,其数量和所涉及的领域惊人,其最重要的贡献是100多部交响曲和68首弦乐四重奏。海顿并非交响乐的首创者,在他之前的巴赫和亨德尔等人就为这种体裁进行了尝试。海顿是在前人基础之上,使交响乐确立规范,因此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民间气息。最著名的首推“号角”、“告别”、“惊鄂”、6首“巴黎”、“牛津”、12首“伦敦”等交响曲。12部《伦敦交响曲》是他最优秀最有名气的作品。在伦敦,他指挥演出作品,并大获成功,促使他一年半以后再次访问伦敦,并再次获得成功。两次出访,他写下了最后的12部交响曲,总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他同类作品中的最佳之作。 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声部的主题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有著名的《创世纪》、《四季》两部清唱剧作品。钢琴诗人——肖邦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今乐圣——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神剧之父为——韩德尔 协奏乐之父——维瓦 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 巴赫 德国

本文地址:https://www.ehuixue.com/15233.html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慧学在线的微信号,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