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2022-02-16 17:19  阅读 169 次

北京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远在50万年前,北京西南部房山区周口店已有猿人生息(见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约六七千年前,北京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人类开始定居。商周时期出现燕、蓟两个小国。燕都在今房山区境,今琉璃河古城即其遗址(见琉璃河商周遗址)。蓟都蓟城位于北京市区今广安门附近。燕灭蓟后,迁都蓟城,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亦即北京城的最早前身。蓟城城址邻近古代永定河渡口,是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数条大道相汇于此。自蓟城向南可直下中原,向西北径上蒙古高原,向东北可进入东北平原,向东可达辽河下游平原。这一交通形势成为影响蓟城诞生与发展的地理基础。

秦汉时期,北京地区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西汉时,蓟城已形成中国北方的大城市。东汉时,北京地区水利事业发达,当时引水灌溉蓟城四周土地,开稻田,并植桑麻;在湖沼滨海地带,则盛产渔盐苇蒲。三国时代,蓟城属魏。为解决农田用水,在近郊兴建了戾陵遏与车箱渠,开创了北京地区水利事业的先声。隋炀帝时又开凿永济渠,沟通中原与涿郡,以利军运。在唐代,蓟城改称幽州,商业、手工业兴盛,北京地区农业生产也有进一步发展。   

五代以后,蓟城开始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东北契丹族渐盛,建立辽政权。辽于今北京地区置析津府。公元938年于幽州(蓟城)设陪都,名南京。10世纪初,女真族政权金先灭辽,后灭北宋,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改南京为中都,并置大兴府。金中都的建立,开始了现今北京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中都城的设计规划曾参考北宋京都汴梁的规制。将旧南京城在东、南、西三面向外大大扩展,并建有城墙三重。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东北郊修建新城,名大都,亦称汗八里。于今北京地区置大都路。从此北京成为全国性都城。由于京杭运河的通航和海上运输发展,加强了中国南北部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大都城贸易繁荣。明初,为加强北方防御,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来此地。1403年称都城为北京,这是北京城定名的由来。明朝对北京建筑精心设计规划,共分内城和外城,成现在的凸字形,基本形成现今北京城的轮廓。内城中央为皇城,即紫禁城。内城中轴线明显,街道整齐地沿中轴线平行或垂直排列,井然有序。外城街巷则为自然形成,多为曲折小巷和斜街。明代北京商业繁荣,正阳门内外、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和钟鼓楼一带,均为繁华市场。隆福寺、护国寺、东岳庙、白云观等处,定期举行庙会,亦为物资交流中心。全国各地商货从水路、陆路源源进京。

1644年清朝自沈阳迁都北京。清代沿用明北京城,仅于紫禁城内外及西苑一带有所修建,并于城外西北郊开辟了规模空前的园林风景区,建造了号称“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和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的离宫建筑群。清代北京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之外均有繁华商业区。外地商人纷纷来此建立会馆。城内出现一些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如供蒙藏僧侣居住的雍和宫,为达赖、班禅来京驻锡之所的西黄寺,牛街清真寺等。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先后入侵北京,烧杀抢掠。根据“天津条约”,各国始在北京东交民巷建置使馆。1901年后,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外国教堂、医院、各种“慈善”机关在北京相继建立。   辛亥革命后,北京一度为北洋军阀统治中心,1928年归国民党中央政府统治,改北京为北平。民国时期,随近代工商业和交通运输发展,北京旧城传统的格局始被破坏。皇城城墙大部平毁,城内外修建了铁路和火车站。过去的水运干线──通惠河、北运河日渐淤塞而废弃不用。长辛店和南口,由于铁路修通和铁路机车修理工厂的建立,发展成京郊的工业区;京西煤矿开发和石景山钢铁厂开工,使西郊石景山和门头沟也成为工业区。但北京在总体上仍停留在封建性的消费城市阶段,现代工业不发达,城市公用设施水平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首都。此后,新住宅区和文化福利与市政设施大规模兴建,城市范围空前扩展。由于新街区的兴建与新街道开辟,特别是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的改造,使市容呈现崭新面貌。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已成为北京城新的中心和象征。新建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住宅多分布于郊区城镇,成为市区联系农村的纽带,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北京仍为建设中的城市,在旧城改造、市政设施、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卫星城镇等方面,正在继续发展。

本文地址:https://www.ehuixue.com/158356.html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慧学在线的微信号,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慧学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