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知识点都有哪些

2022-10-03 10:28  阅读 88 次

小学数学学习概述
数学学习主要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要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数学问题为诱因,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以数学活动为主线,遵循数学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开展教学.

学习类型分析
1.方式性分类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定义: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模式:呈现材料—讲解分析—理解领会—反馈巩固
(2)发现学习
定义: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由学习者独立操作而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
模式:呈现材料—假设尝试—认知整合—反馈巩固.
2.知识性分类一
(1)知识学习 定义:以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为主的学习活动.过程:选择—领会—习得——巩固
(2)技能学习
定义:将一连串(内部或外部的)动作经练习而形成熟练的、自动化的反应过程.
过程:演示—模仿—练习—熟练—自动化
(3)问题解决学习
以关心问题解决过程为主、反思问题解决思考过程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过程
3.知识性分类二
(1)概念性(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把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原理、定律、规则等都称为概念性知识.
概念学习:同化与形成.
利用已有概念来学习相关新概念的方式,称概念同化;依靠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概括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方式,称为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小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主要形式.
(2)技能性(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小学数学技能主要是运算技能. 运算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认知阶段:“引导式”的尝试错误.从老师演算例题或自学法则中初步了解运算法则,在头脑中形成运算方法的表征.②联结阶段:法则阶段,即按法则一步步地运算,保证算对(使用法则解决问题,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基本的操作线索)—程序化阶段(将相关的小法则整合为整体的法则系统,此时概念性知识已退出),能算得比较快速正确.③自动化阶段:更清楚更熟练地应用第二阶段中的程序,通过较多的练习,不再思考程序,达到一定程序的自动化,获得了运算的速度和较高的正确率.
(3)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通过重组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找出解决当前问题的适用策略和方法,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一是尝试错误式(又称试误法),即通过进行无定向的尝试,纠正暂时性
尝试错误,直至解决问题;二是顿悟式(也称启发式),好像答案或方法是突然出现的,而实际上是有一
定的“心向”作基础的,这就是问题解决所依据的规则、原理的评价和识别.
4.任务性分类
(1)记忆操作类学习
如口算、尺规作(画)图和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并能进行准确计算等.
(2)理解性的学习
如认识并掌握概念的内涵、懂得数学原理并能用于解释或说明、理解一个数学命题并能用于推得新命题.
(3)探索性的学习
如需要让学生经过自己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能总结出一个数学规律或规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而逐步形成新的策略性知识等.
小学生数学认知学习
一、小学生数学认知学习的基本特征
1.生活常识是小学生数学认知的起点
要在儿童的生活常识和数学知识之间构建一座桥梁,让儿童从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不断通过尝试、探索和反思,从而达到“普通常识”的“数学化”.
2.小学生数学认知是一个主体的数学活动过程
数学认知过程要成为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让儿童从生活常识出发,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了解、体验和掌握数学,去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性、总结数学的规律,去学会用数学、提高数学修养、发展数学能力.
3.小学生数学认知思维具有直观化的特征
由于一方面儿童生活常识是其数学认知的基础,另一方面儿童思维是以直观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以直观为主要手段,让儿童理解并构建起数学认知结构.
4.小学生数学认知是一个“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的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主动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学习的过程.要让他们在数学活动或是实践中去重新发现或重新创造数学的概念、命题、法则、方法和原理.
二、小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1.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发展
(1)从获得并建立初级概念为主发展到逐步理解并建立二级概念
(2)从认识概念的自身属性逐步发展到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3)数学概念的建立受经验的干扰逐渐减弱
2.小学生数学技能的发展
(1)从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2)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3)数感和符号意识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和多样性发展
3.小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
(1)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
(2)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对本质特征的把握
(3)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4.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1)语言表述阶段 (2)理解结构阶段 (3)多级推理能力的形成 (4)符号运算阶段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能力概述
1.能力概述 能力是指个体能胜任某种活动所具有的心理特征
2.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具备的,且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1)运算能力:数据运算、逻辑运算和操作运算
(2)空间想象力:依据实物建立模型、依据模型还原实物、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等能力
(3)数学观察能力:对象的概括化、知觉的形式化、对空间结构的知觉和逻辑模式的识别等能力
(4)数学记忆能力:对概括化、形式化的符号、命题、性质及空间结构、逻辑模式等识记与再现的能力
(5)数学思维能力:对已有数学信息运用数学推理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儿童数学思维能力的差异性
1.产生差异的原因 (1)多元智力理论 (2)思维类型不同
2.对待差异的态度 (1)求同存异 (2)扬长避短
三、数学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从学生生活经验着手 (2)从建立问题情境开始 (3)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
2.培养基本的数学能力
(1)数学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在操作中,学生既“玩”了,又“学”了,也 “想”了,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书本知识得到理解和消化.
2.数学语言能力
在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中,还要求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对数学概念逐步建立起清晰而深刻的表象,进而自觉而巩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学生在表达数学时,要求语言简洁,运用数学术语准确.严谨的数学态度,需要严谨的数学语言相伴.
3.问题解决能力
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终数学能力的表现.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新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矛盾可解决的情境,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
(2)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①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尝试解题
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猜想 ,从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提出猜想.
②通过各种形式交流猜想,选择更优方案
(3)拓展变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教学活动,而是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式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房屋装修粉刷面积,铺地用多少块砖,种植面积与棵数,车轮为什么制成圆形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1.数学教与学的矛盾
教师是主导位,学生是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知识间的矛盾
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知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数学的严密性与小学生认知的简单化、直观化之间,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与小学生知识面窄、接触实际生活少之间,都会产生矛盾.
3.小学生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与教师传授的
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首先,教师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之间就有矛盾.其次,教师的数学语言表达与学生对它的理解之间的矛盾.再次,小学生掌握的新知识与旧有知识的矛盾.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的基本方式是对话和参与.对小学生而言,交往为他们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提供了空间;对教师而言,课堂上的交往是与学生共同分享对数学的理解、共同感受学习的快乐.小学数学家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交流的内容,包括数学知识、技能的信息和情感、态度、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师生正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之间的互动的.
有效的交往互动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数学教学过程对数学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建构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进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愿望.
(2)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导作用可在以下活动中得到体现.
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②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同时鼓励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讨论,评估学习,作出调整. ③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和精神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活动.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
(1)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数学学习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即学生从具体情境出发,经过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寻找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和方法.
(2)师生共同生成与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在学校学习的情境下,教师对于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知识与方法.这种“生成”的过程正是通过师生双方交互作用、教师的外因促使学生的内因而完成的.
(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获得数学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和提供有意义的情境,组织学生共同进行操作、交流、思考等活动.要给学生提供相对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机会,从现实问题出发学习数学知识的机会,从相关学科和已有知识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机会.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1)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应该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得到发展.这四个方面应交织、渗透,密不可分,形成一个整体.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优秀教师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领引,同行间的切磋、交流,不断的自我反思,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能力.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要教师有创造性地解决师生、生生间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冲突的能力,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教学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本文地址:https://www.ehuixue.com/166629.html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慧学在线的微信号,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