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文]地理小论文家乡的雾霾滨州市

2019-03-24 05:48  阅读 1,663 次

地理论文

地理小论文家乡的雾霾滨州市

问题补充:地理小论文家乡的雾霾滨州市
●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周密地谋篇布局,写作时能顺利进行,就能纲举目张,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组织、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明确重点,这些信息或词汇,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提纲挚领,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例如上例。 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决定取舍,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就能分清层次,纵观全文,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如何展开则不涉及、利用资料。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论文提纲。这种提纲虽然简单,关键词选用了6个;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没有这种准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1]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有了一个好的提纲

2012第七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初中组科学小论文的格式!格式!球速回!清晰明了的格式就加分!

问题补充:2012第七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初中组科学小论文的格式!格式!球速回!清晰明了的格式就加分!
●1.开题报告:学生报告论文选题的意义和论文的主要内容,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并确定学生是否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按统一表格填写的开题报告书)2.论文题目:要求简明扼要,文字规范,必要时可加副标题。3.内容摘要:要求用300字左右简明扼要地说明论文基本内容。4.关键词:3-5个,分别用中英文表示。5.目录: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并标明页码。6.正文:(1)在序言中应简单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本论文的指导思想。(2)论文应当论点鲜明,具有创新性;论据充实可靠;论证合理,具有逻辑性。(3)论文应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标题层次统一为:一、×××(一)×××1. ×××(1)×××……(4)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论文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计算机打印(统一用16K纸打印),若手写则要求书写工整(用统一发放的方格稿纸抄写)。(5)正文中的表、图应当分别按顺序编号。例: 表1,表2……;图1,图2……。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本论文写作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感谢。8.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并在中文中没有出现的图表、计算机程序、运行结果及相关设备的性能指标、精确度等。如无必要,可不要附录。9.注释及参考文献:▲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凡是引用、参考了他人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注明出处。▲注释一定要和文中提及的观点和引用的材料相一致,统一序号。▲引文注释有脚注、尾注和文注。(1)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要表明引文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著名页码或章、节、篇名,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2)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参考文献列表时应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3)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4)关于参考文献中的起始页码,请在正文内的引文后以“(P+起止页码)”标注。▲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急求一份关于对《旅游地理》认识的论文,字数不少于4500字。谢谢

问题补充:急求一份关于对《旅游地理》认识的论文,字数不少于4500字。谢谢
●前言概要: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景观多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习俗迥异。中国旅游业起步虽较晚,却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旅游地理(geography of tourism in China)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为中国的旅游事业提供理论基础与客观调查研究及规划,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 资源分区 中国旅游资源分区概述 一、白山黑水话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境内由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和东北平原四大地形区组成。除兴安山地北部属亚寒带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短促,冬季严寒漫长,一月平均气温在-8°以下,七月平均气温在24°以上,年降水量在600—800毫米左右且集中夏季。应该讲,6、7、8月是旅游适宜的时段,但东北也更是我国冬季滑雪胜地。长白山地和兴安山地林海茫茫,垂直地带分异明显,盛产红松、云杉,兴安落叶林等经济林木,林中不但栖息有东北虎、梅花 、也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聋的产地。由死火山口形成的长白山天池,风光倚俪,也是松花江的源头。鞍山附近的千山自古为辽东名胜。大兴安岭中段的五大连池被誉为“火山博物馆”,也是旅游的好去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通过区有大面积的湿地沼泽分布,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主要栖息地。辽东半岛的大连湾山海相衬,气候宜人,附近还有蛇岛自然保护区。 沈阳是我国最大的主重工业城市,又是我国清朝政府发源之地。625年后金努尔哈赤由东京城迁都沈阳,以沈阳为盛京;满清入关后,又易名奉天。 下有沈阳故宫(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宫殿),北陵(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古特瓦的陵墓),东陵(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和永陵。在北陵公园东北还有“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大连是我国第三大港,也是著名的海湾旅游城市,著名的星海公园有宽达800米的海水浴场,是夏季游客必去之地。长春是我国著名的“汽车城”和“电影城”,游览“一汽”厂容和电影城是一件特别意义和旅游项目。伪满洲国皇宫(溥仪)也是旅游客常去之处。哈尔滨素有“冰上运动城”之誉。人们选择冬季来滑雪和欣赏冰雪艺术宫殿。另外,吉林傅安县的高句丽园故都遗址,敦化县渤海国都城遗址也是东北名胜古迹。 二、长城内外华北游华北通常指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北京、天津五省二市,即所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秦岭和汾渭河谷,山东丘陵等地形区。这里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七月平均气温24--28°左右,年降水量在600—800毫米之间,且集中夏季,一般来讲,5-10月都是适宜旅游的季节,而北京尤以9、10月份为最佳。五岳中的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都在华北,黄河三门峡和壶口瀑布堪称奇景,山西北部的五台山和山东青岛附近的崂山分别是佛教道教名山。秦皇岛市的北戴河和山海关都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北京是金、元、明、清等朝代的都城,现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皇家游猎场,皇家陵寝等名胜古迹。故宫、景山、北海、颐和园、天坛、十三陵、八达岭长城、雍和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西山八大处,芦沟桥等都是名闻国内外的名胜古迹。承德避暑山庄、大同云同岗石窟、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华清宫、大雁塔、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开封的铁塔和龙亭、相国寺、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都是我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此外,革命胜地延安、避署胜地青岛、蓬莱仙境烟台、潍坊市的风筝等均是旅游者的好去处。本区的土特产丰富,如北京的烤鸭、良乡板栗、玫瑰葡萄闻名于世,还有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汾酒,河北沦州、石家庄的鸭梨以及保康房县的黑木耳。山东莱阳的莱阳梨、泰安的的明栗、肥城的肥城桃、乐陵的金丝小枣等著名土特产。三、丝绸之路西北行甘肃、宁夏、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有时也将内蒙古纳入西北的范畴。境内主要有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天山、阿尔泰山、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毫米,日照较强,气候干燥;一月份气温在-8°以下,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4°以上,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表植被稀少,多风沙。除内蒙古东部分布在森林、草原外,西部大部分地区分荒漠、戈壁、水资源缺乏,山麓地带地下水较多的地方有小面积的绿洲。应该讲,本区适宜旅游的时段为5-9月。 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古称“河西四郡”,古迹甚多,著名的有嘉峪关,莫高窟、西千佛洞庭湖、榆林窟。吐鲁番盆地有火焰山、葡萄沟、高昌交河古城遗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风景名胜和奇特的坎儿井,喀什的艾提尕清真寺和捍妃墓更是伊斯兰教的胜地。塞外青城呼和浩特有成吉思汗陵和昭君墓让人怀古、塞上名城银川有西夏王陵和西夏离宫遗址古迹。作此之外,新疆阿克陶县的慕土塔格峰和公格尔冰峰是喜爱登山运动、观赏现代冰川的好去处。本区的土特产有新疆哈密、吐鲁番的哈密瓜和无核白葡萄,甘肃的当归、白兰瓜,宁夏的枸杞子、发菜等较有特色。四、山水最美是江南这里说的“江南”是泛指秦岭---淮河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的长江流域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的南部、江苏、浙江、上海等境内除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外,还包括大巴山、巫山、雪峰山、罗霄山脉、大别山,浙东山地等低山丘陵墓地形。境地内一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上,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8°以上,年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左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对而言,全年皆适宜旅游,只是7、8月份天气稍嫌闷热,6月份多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境内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风景秀丽的名山且植被森林被保存良好,四大佛山名山的峨眉山(四川)、九华山(安徽)、普陀山(浙江)、道教名山武当山(湖北)、青城山(四川)、龙虎山(江西)均列其中,著名的山地风景区还有黄山(安徽)、庐山和井岗山(江西)、南瓜岳衡山的张家界(湖南)、九寨沟(四川)、天目山(浙江)等,本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是我国著名的湖泊风景区。 上海是甸国最大的城市,除豫园等古迹外,还有鲁迅故居,孙中山故居等近代名人故居,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有拙政园、寒山寺、忠王府、虎丘等效中胜古迹。无锡有太湖、蠡园、扬州有瘦西湖、随炀帝墓。南京五大古迹有栖霞山、莫愁湖、率武湖、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等名胜古迹,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柳浪闻莺、灵隐寺、岳飞庙、雷峰塔、六合塔更为国内外游客所向往。宁波的保国寺、阿育王寺、天竟寺是我国佛教名寺。南昌的滕王阁、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是我国的三大名楼。长沙有岳麓书院落、爱晚亭、马王堆墓、蔡谔墓等古迹,成都有武假祠、刘备墓、杜甫草堂、三苏祠、都江堰等名胜。本区的土特产有浙江奉化的玉露桃,江苏泰兴的白果,福建建阳和广东惠州的香菇,产于福建、四川、湖北的银耳,安徽祁门的红茶,广东英德红茶,安徽屯溪、歙县等地的绿茶,黄山毛茶,西湖的龙井茶,福建的铁观音茶更是闻名中外。五、热带风光数岭南本区泛指南岭、武夷山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香港、澳门,属于我国亚热带南缘和热带地区,一月气温在8°C以上,七月平均气温在28°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大多超过1600毫米,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一般来讲,全年均适宜旅游,7、8、9月多湿热天气,偶有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境内的福建武夷山,广东桂林岩溶地貌,海南三亚热带海岸风光,台湾的阿里山、日月潭,夏季盛产荔枝、菠罗、香蕉、龙眼等热带水果会使游客一饱口福。,广东肇庆七星岩、鼎湖山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 广州是祖国的南大门,有黄埔军校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三元里抗英纪念馆等近代革命史遗址,海南三亚不仅有天涯海角、鹿回头等海岸风景,也是冬泳的好去处。深圳的主题公园近几年更是名躁国内外,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明斯克航母是新型的现代旅游风景,厦门的鼓浪屿、南普陀寺、集美村远近闻名。台北市的阳明山风景区因曾有蒋氏父子住处而引人探幽,台南市的法华寺、开元寺、弥陀寺、竹 寺号称台南四大古刹。得法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海洋公园、宋城为著名景区。澳门是博彩天堂,有大三巴教堂、妈祖阁、晋济蝉寺等古迹。广西是我国壮族主要聚居地,南宁、百色、杭州、河池等地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塞歌”,抛绣球等娱乐方式及“中之节”、“牛魂节“、“乞云节”等民间节日,每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六、民族风情在西南这里说西南主要指云南、贵州两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包括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属亚热带南部和热带北部,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一月平均气温在8℃以上,七月平均气温在24℃左右,气温年较差较小,全年尤其是冬季均适宜旅游。云贵高原以岩溶地形区以奇山异洞见长,横断山区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森林遮天蔽日,繁殖着亚洲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黄果树瀑布(贵州镇宁县)世界闻名。安顺龙宫和和织金打紫洞是贵州两个最有名的溶洞庭湖风景区,云南路南的石林更是闻名世界。 贵州是我国苗、彝、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苗族的“跳坡节”、龙船节、“踩花山”等少数民族喜庆节目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云南是我国白、彝、纳西、哈尼、傣、僳僳等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区。建筑、俗、风俗习惯都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比如,自然传统贸易集市“三月街”和盛大节庆活动“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僳僳族的火把节,往往游人如织,盛况空前。昆明又称“春城”,滇池口岸边的大观楼是游客观存在必游之地资料来源:www.lunwenqq.com

第十一届地理小博士2017论文

问题补充:初中组
●地理小博士论文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从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一系列论文中,首先提出了关于世界的“地理中枢”的概念,他由此形成关于地缘战

问题补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一系列论文中,首先提出了关于世界的“地理中枢”的概念,他由此形成关于地缘战略学的理论。他称欧、亚、非大陆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地理中枢。他提出了三句名言:“谁控制了东欧平原,谁就控制了全球‘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支配了‘世界岛’,谁就能支配全世界。”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斯派克曼修正这一理论。如果仅仅控制住世界“心脏地带”.还不足以实现全球霸权。如能控制环绕“心脏地带”的欧亚沿海地区,那将足以遏止心脏地带的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并且进而与之争霸。(1)美国学者根据怎样的历史事实进行这一理论的修正?(2)“二战”后美国参与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用修正后的地缘战略学合理地进行解释。试列举三项。
●(1)苏联控制“心脏地带”,但没有能够支配全世界。(2)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为了控制中国,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②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③1949年,美国等12个国家的代表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④1950~1953年,美国介入朝鲜战争。⑤70年代初,美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关于水资源在利用中的问题的地理论文(3000字)

问题补充:关于水资源在利用中的问题的地理论文(3000字)
●黄河治理方略 摘要: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关键词:黄河 治理方略 泥沙 1 引言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在历朝历代,治黄方略如何制订均是我国安民的决策课题。倍受后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黄成功事例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他改进了共工和鲧“ 围堵障水”的作法,采用“疏川导滞”之策,平息了水患。这一传说,实际上是对先民治河的总结[1]。从周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可证实防御洪水的黄河大堤的雏形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后诸侯国家兴起,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一时一地出发,在大河两侧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堤防。规模比较大的和比较长的就成为我国早期的长城了。文字记载十分确切的是在西汉汉哀帝即位之初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继鲧、禹之后较早提出创见并且见于正史记载的重要治黄方略。贾让当时面对的黄河下游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悬河”,堤防宽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乱,所以他最不主张的下策是筑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张放弃旧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认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一策。”中策主张开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贾让三策均没能认真实现。东汉王景的宽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规模实施。他选定行河路线较优的线路,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修渠筑堤,并利用沿河大泽进行放淤,取得了无重大改道变迁的成就,一直倍受后人赞赏。但是这种安澜毕竟是相对的,大量的泥沙淤积,至少隋唐五代出现了泛滥决口,更不可能有“千年无恙”的史实。值得借鉴的是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与实践。他主张南北两岸“坚筑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统,如用缕堤束水攻沙,用遥堤约束洪水泛滥,用格堤阻止滩区行洪并促进滩地落淤;为防御大洪水,又修建滚水坝分泄水。并且在当时黄河南流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借助洪泽湖的调节能力“蓄清刷黄”。潘季驯治河实现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两个转折,抓住黄河泥沙淤积这个根本问题,显然这一点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后的明、清治河举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则。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响至今。但黄河河床仍继续淤高,泥沙灾害日益积累,以致于1855年发生了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剧变。 黄河治理开发真正取得巨大进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黄河已开始变成为人们兴利造福的河流。总结治黄成败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标本兼治,近远结合,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形成一个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显而易见,如此治黄已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与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昔日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而今变成了宏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在人们的努力下,取得了连续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多少前辈的治河实践,一直未能改变黄河这条泥龙恣意游荡的脾气。史书上清晰出现着2600多年里黄河泛滥1500次、改道26次的记载。下游决口泛滥范围,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纵横25万km2。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害。而今,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加,母亲河的忧患仍在。由于冲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减,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行洪能力大大减弱,高滩滩面漫水机遇已与1855年铜瓦厢决口前的情况接近,河道已趋于预警高度,悬河形势极为严峻;严重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却又生发出季节性断流的灾患,自1972年以来的27年中就有21年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2,3],如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的环境恶化相互交加,黄河安澜中隐伏着危机,治黄事业无比艰巨又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黄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使治黄事业更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亟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和奋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就黄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见。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地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东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阴山,南抵秦岭,共有64万km2,海拔1000~1500m,相对高差100~300m,这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厚、黄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区。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左传》引用周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黄河已是相当浑浊,因为黄河沙多的自然现象应该比这句周诗要早得多。她所流经的中游地区,特别是现代界定的严重水土流失区中的大部分地区,自古即是自然条件极为严酷、水蚀风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这可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为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该诗生动地描绘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后山洪暴发时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的自然景观。再如《禹贡》中所称:“禹别九洲, 随山浚川”,表明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已十分严重,大量泥沙入黄,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日益严重,人们才会产生“随山浚川”(亦即随着山去导滞,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设想。原始的或常规的生产方式很难保证植物生长有良好的立地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具有一定覆盖度的植被状况[5]。无论如何,对古代黄河中游地区植被状况的估计一定要考虑自然气候的制约影响。《诗经·大雅·云汉》描述了周宣王时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NFDA4?如焚”。也就是说大地旱得好象起火燃烧,山川干枯。显然如此干旱的气候之下,很难存在良好的植被。我们认为,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必须跳出传统框框,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如修筑控制性拦沙工程、淤泥坝系及必要的挡土墙,变沟壑为平地;也包括人工定向爆破等措施,使一座座高耸的峁峁梁梁填充沟壑,变坡地为相对平原。同时,辅以必要的生物措施。这些措施把经多年治理如今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约20%、而入黄泥沙却占总入黄沙量80%左右的水土严重流失区,改造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6]。在这种失去了侵蚀地理环境的“平原”之上,水土流失被遏制,该地貌类型区入黄泥沙可减少70~80%(实际上入黄泥沙不可能也不需要减少100%,否则将会使下游河道遭受较强的冲刷,特别是给河口三角洲地区带来很大麻烦)。 只有从最基本的流域单元入手,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区的侵蚀地理环境,才是黄河治本之策,而且这决非很久之后才可能实现的事情,只要立即动手,分步实施,10多年足矣。在这些具备涵养水源条件的人造“黄土平原”上,再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不远的将来就不难实现“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从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来说,这完全是可行的。面向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向西部战略转移,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这也是十分必要的。3 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 相传我国上古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然而,历经沧桑,黄河近代水资源日趋贫乏,其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大量资料表明,水少是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症结。模型试验发现,洪水机遇减少是黄河下游近些年河床萎缩、过洪能力很低的主要原因[7]。从水资源角度讲,黄河是惟一流经干旱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的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流域内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土地与矿藏丰富,因水资源贫乏而制约着发展,因此黄河治理不仅要考虑防洪,而且还要考虑水资源问题。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77mm,相对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因此,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开源,即从外流域调水济黄,增补黄河有效水资源量,这是适应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为此可利用黄河以南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基本上沿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线路,自汉江丹江口水库始,沿途把汉江、淮河上游可引之水经河南南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在郑州以西桃花峪上游(如孤柏嘴附近)自流引入黄河,并利用东平湖和拟建的桃花峪水利工程加以调节。尔后,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现有的共产主义引黄工程和位山引黄入冀工程供水能力已经很大)、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相关地区供水,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方案的调水作用。从而减轻黄河水供需压力,达到解决下游断流、保证输沙用水量、改善下游河道淤积状况之目的。如果调水规模有保证,不但能缓解河北有关地区用水紧张局面,还可再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满足原中线南水北调方案对京津的供水要求。在此前提下,黄河流域来水可主要考虑本流域中上游用水,相应缓解了黄河中上游水资源短缺的不利局面。并且小浪底水库可按照“高水高用”的原则,相机调水北上。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入黄,沿途干渠应与淮河流域的河流和集水区域平交,与该流域的防洪体系相结合,形成“串联水库”,除发挥相应的供水作用外,特别是在淮河、汉江流域的暴雨期,还将产生其他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一,通过优化调度,将淮河、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量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上游各大支流的洪水入海通道,淮河、汉江的防洪压力遂大为减轻。其二,调洪水入黄,可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扩大主槽断面面积,提高过洪能力,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赵业安等专家的研究结果[8]及我们开展的模型试验资料[7]表明,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根本原因,且水沙搭配不相适应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又一主要原因。因此[9],只有调洪水入黄,使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大水带大沙”时,才能取得最好的输沙减淤效果。其三,小浪底水库的库容,是发挥综合利用效益的保证[10],小浪底水库可借分洪调水之机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加大了水库调节能力,极大地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总之,如此调水对黄河防洪减淤乃至整个黄河治理都能产生巨大效益,同时对改善黄河下游特别是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大量泥沙填海造陆,不断扩大河口三角洲国土面积,并有利于当地海上石油变为陆地开采,其意义甚为深远。 为弥补汉江下游枯水期用水,可修建引江济汉工程,即从荆江沙市附近自高而下向汉江下游开渠调水,为节省渠道长度,并便于调蓄,引江济汉工程可经过长湖。初步选在沙洋镇以下作为入汉江江口,入江口位于规划梯级之一的兴隆枢纽上游,以便于调节。荆江年均径流量大且较稳定,汛期长达半年之久,故引水补汉是有保证的,同时洪水期还可减轻荆江防洪压力。4 结语 治理黄河方略必须针对“水少沙多”这一症结进行科学制订。为使黄土高原地区入黄沙量大大减少,应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这一治本之策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为缓解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应从汉江、淮河上游调水入黄,冲沙减淤,改善生态环境,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的供水作用,并通过黄河以南构成的“串联水库”的调度,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扩大黄河下游河道过洪断面,同时将小浪底水库乘机所排泥沙输送入海,提高该水库的综合效益。 本文提出的治黄方略,不仅把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治理对策,而且还把临近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防洪与用水问题等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调配。参考文献[1]谢鉴衡,赵文林。黄河泥沙问题的历史和现状。黄河泥沙。赵文林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2]张俊华,张红武,陈书奎等。黄河下游断流影响、原因及对策。见: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进展。邵维文主编。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9.[3]姚文艺,赵业安等。黄河下游河道断流初探。水科学进展,1999,(2).[4]谢家泽。关于黄河下游治理问题。谢家泽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张红武。黄河问题的对策。科学时报,1999.3.24.[6]张红武,张俊华,姚文艺。根治黄河不是梦幻。科技日报, 1997.[7]张红武,江恩惠等。黄河高含沙洪水模型的相似律。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赵业安,潘贤娣等。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情况及基本规律。见:黄河水利研究所科学研究论文集。(第一集,泥沙·水土保持).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赵业安,潘贤娣。泥沙研究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战略地位。黄河泥沙。赵文林主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10]张俊华,张红武。小浪底库区泥沙淤积及下游减淤作用研究。见: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进展。邵维文主编。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9.

本文地址:https://www.ehuixue.com/19708.html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慧学在线的微信号,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