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桥·赤壁杯古》

2023-02-24 17:23  阅读 22 次

一、苏轼《念奴桥·赤壁杯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期间游览城外传说中的赤壁古战场 时所作。它以“赤壁怀古”为题,抒发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大江东去”三句,因景起兴,以磅礴的气势直接切入怀古:长江滚滚东流而去,飞逝的时光如浪涛冲荡,带走了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接着就由远而近,以“故垒西边”二句点明“赤壁怀古”之题:江岸古营垒西边,人们传说这是三国时代孙吴大将周瑜率军大败曹魏的赤壁古战场。概括交代了这次战争的时代、人物和地点。然后再以“乱石穿空”三句,从山和水两方面具体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观:陡峭参差的石壁直插云天,,惊涛骇浪拍击着江岸,卷起千堆白雪一样的浪花。词人以出神入化的艺术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赤壁古战场环境的高峻、惊险、壮阔。末了两句,说祖国的江山像图画一样美丽,赤壁之战时这里汇聚了多少英雄豪杰啊!这既是对祖国江山和古代英雄豪杰的赞叹,又收束了以上全部内容,并引出下片赤壁之战的大英雄周瑜。

下片集中缅怀周瑜,并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遥想”二字领起以下五句,塑造了周瑜儒将形象,并表达了对他的仰慕之情:前三句以美人嫁英雄衬托周瑜的功业,并称赞他气概不凡,英姿焕发,年轻有为;后两句是赞颂周瑜的儒雅风度,临战指挥从容若定的气魄,以及赤壁之战火攻制胜的高明战术和赫赫战果。接着词人又以“故国神游”二句,把思绪从历史拉回现实,由仰慕古英雄的功业转为对自己难酬壮志而年华已逝的感叹和自嘲:我纵情地怀想三国往事,真应该笑自己多情善感,以致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但结尾二句,他最终还是以旷达的胸怀对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内心苦闷作了自我解脱:人生就象梦一样的短暂和虚幻,我还是洒一杯美酒祭奠江月吧!最后一句实际是说:我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

这首词熔写景、咏史、议论、抒情于一体,气势奔放, ,境界宏大,格调雄浑,情感跌宕,语言高妙,不愧为词中绝品。

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什么意思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意思是: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其中朔是指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这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扩展资料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出自南北朝的《木兰诗 / 木兰辞》。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三、小学六年级四字歌啊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四字歌 少年儿童 祖国明天 家国期望 贤孝儿男 日常言行 理应检点 放学排队 不可散漫 横过马路 礼让当先 绿灯可行 红灯当站 宁停三分 万勿抢先 遵守纪律 才成方圆 上下楼梯 应靠右边 谦让有序 甭挤甭赶 阳台栏杆 切莫摇...

四、木兰诗对朔气寒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朔气寒光:渲染战争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生活的苦难

木兰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写得有声(北风声渲染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此情此景、有色(月色,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雪色和铁的反光)

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写得有声(北风声渲染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此情此景、有色(月色,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雪色和铁的反光)

五、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张骞的故事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端画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有人曾依据此图论证了汉武帝派张骞赴大夏国问金人(佛佗)名号,是佛教传人中国之始,但也有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这是附会之说。但不管怎么说,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是真实可信的。此图是现存最早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本文地址:https://www.ehuixue.com/223098.html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慧学在线的微信号,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