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王文丽:做最好的教师)

2020-09-17 12:20  阅读 566 次

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教育是富有挑战性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担负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我不止一次地在脑海里为教师画像:面带微笑、气质儒雅、走路沉稳、脊背笔直……当然,这只是他们的外在模样。内在呢?我试图通过课堂上发生的小故事去还原他们的内在模样。

最好的教师,爱总是无痕的

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一节课上,学生们也许是因为紧张,也许是因为不适应场地,陆续有三个人的文具盒掉到了地上。他们偷偷瞄了瞄执教老师就继续听讲了。我看到执教老师走来走去地寻找发言的学生,似乎没看到地上的文具盒,更甭说帮助学生或者提醒他们轻轻拾起了。

有人对此表示理解:参加比赛的老师心里也紧张啊,哪里还顾得上?有人提出批评:这样的老师关心的只是教学流程和自己的表现,已经输了。还有人提出建议:老师心中要有教育意识,要能够敏锐地捕捉教育时机,用行动教化人。而我只觉得好遗憾!那些真正会上课的老师一定是眼中有人,心中有爱的,他们不会放过每一个教育时机,因为他们懂得,教育不是某时某刻,而是每时每刻。

有一次,听一位女老师讲老舍先生的《猫》。她请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致推荐一名学生读。我以为这个学生一定是朗读水平比较高的,有人听课的时候,学生通常推荐这样的同学。可是,那个学生一张口我就知道我错了。他声音很小,但是我能听出来他想努力读好。经验告诉我,他可能是缺乏自信、平时发言并不多的学生。

女老师一直看着他,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真诚表情。学生读完了,女老师说:“你读得真是太棒了,可以说是京味十足。同学们,咱们给他鼓鼓掌。”一群同学笑盈盈地看他,我也笑了,在心里给这位女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我在听课时常常看到执教老师对这样一类学生的关注。他们常常这样评价:“某同学今天这节课表现得真不错,和以往相比有了特别大的进步,我们给他鼓鼓掌。”虽然老师是笑着说的,虽然课堂上也会响起掌声,但我总感觉不是滋味。这种表扬表面看起来是赞美、肯定,实际总不忘揭学生的老底,仿佛在向别人宣告:“他原本表现很差的,你们看,这节课是我给了他机会,他才表现好的。”

教育本该是不露声色的,真正的爱和关心应是无痕的。就像这位女老师,她只是由衷地赞美学生“你读得真是太棒了”,绝不让别人知道他过去读书的模样。

最好的教师,爱总是发自内心的

我妹妹也是老师,做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她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早上,妹妹在校门口接孩子们进校,看到班里的一个孩子和她妈妈走来,听到那个妈妈大声训斥孩子:“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看哪个孩子像你这样?你不上学我怎么上班哪?天天都因为你迟到。”说完还推搡孩子。孩子大概怕妈妈走,死死地抱住了妈妈的腿。妹妹刚要过去劝说,只见妈妈扇了孩子一记耳光,孩子立刻委屈地大哭起来。妹妹蹿过去,一把搂住孩子,厉声说道:“你好好和孩子讲道理,为什么要打呀?”妈妈先是愣住了,继而低下头抹眼泪。后来,那孩子依偎在妹妹怀里走进了校园。

听到这里,我对妹妹肃然起敬,没想到她单薄的躯体里积蓄了这么大的能量。我问她:“你当时怎么想的就冲了上去?”她平静地说:“哪儿来得及想什么呀,就因为她是我的学生。”

这句话让我想到有一次我去培智学校听课,老师介绍说,班里的八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我面向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了指老师,问他:“你喜欢老师吗?”他笑着说:“喜欢。”我又问:“为什么喜欢?”他靠在老师的怀里慢悠悠地答道:“因为她是我的老师。”

“因为她是我的学生”“因为她是我的老师”,这是多么让人激赏的、朴素的、单纯的、暖人的爱。我想,这样的老师是有爱的,是可以享受生命愉悦的。

最好的教师,是有“后光”的

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翻译家夏丏尊先生这样评价李叔同先生,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把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后光”这个词语有厚重的感觉,但是,除了天赋异禀的个别人,大多数人仍然需要默默面壁打坐,受尽劫难,才可能实现有“后光”。

夏先生的这段话点出了教师的功夫所在。我以为教师的功夫可以分为外功和内功。写字、演讲和朗读……这大概可以归为外功;修行、素养和文化积淀,这些不能直接看得到却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大概属于内功。无论是外功,还是内功,都讲究一个“真”字,不造作,不欺人,才是好的。

遗憾的是,我们有一些老师误以为教师的功夫是炫耀技巧。其实,功夫是润物无声的,是承载情感的,有真功夫的老师是让人看不出技巧的,或者说他的技巧已融入课堂之中。

最好的教师,是心无旁骛的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老师以李叔同的《送别》为例,带领学生回顾、欣赏小学阶段的送别诗,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感,领悟环境、意境和心境的关系。当天参与评课的有一线教师、教研员、校长、大学教授。我明显感觉到由于身份不同,大家听课的角度不同,对课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很大差异。

一线教师说:“我喜欢执教老师站在课堂上的感觉,儒雅、有学养,自然而然地把真情、善和美教给了学生。”教研员说:“老师把歌词当作教学资源,体现了语文从课堂走向课程的理念。”校长说:“有这么多人帮助老师,给她提供了平台让她成长。她的课传递出语文的诗意、浪漫,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学教授说:“我想问老师几个问题——第一,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的情感能真正走进《送别》吗?第二,孩子们的智能结构和李叔同能契合吗?第三,孩子们的创造力怎么体现?是否应该当堂写一写自己的送别经历?第四,景语中包含情语,诗句‘芳草碧连天’‘尽余欢’的乐景哀情,如何让孩子体会?”

因为时间关系,现场评课人各说各的,并没有互动交流,执教老师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注意到执教老师的脸上露出很为难的神色。听有的老师说,课上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要投听者所好——要是校长听,就得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是搞科研的人来听,就得凸显研究的课题;要是大学教授来听,就得多引经据典,显得有文化内涵。

我想,好的老师秉持的态度应该是既不固执也非盲从,要清楚自己在为谁而教,要教什么,要看得清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我相信一节好的语文课既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也受得住不同尺子的比量,因为它具备了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老师是要有定力的,要清静、清醒、心无旁骛。

文章来源 | 源创图书《给孩子上阅读课》,王文丽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本文地址:https://www.ehuixue.com/39928.html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慧学在线的微信号,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