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是高几

2022-10-31 01:43  阅读 53 次

一、地理必修三是高几

高中地理有三本必修教材,一般来说必修一、必修二在高中一年级学习完,必修三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选修教材有各地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进行选择。内陆地区的省份多选择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沿海的省份可能选择海洋地理等。

二、北京高中地理必修有几册?

北京高中地理必修有三册。必修一主要讲地球自转,洋流,寒暖流。必修二和必修三讲商品谷物农业,河流。城市化等。理科班就学必修一到三,共三本。文科班要选修的估计要5本左右。

有4个分册,分别是:地理・上册(必修)(高一上)、地理下册(必修)(高一下)、地理・第一册(选修)、地理第二册(选修)。二课标版地理教材共有10个分册,分别是:(1)必修部分3本:地理必修、地理必修11、地理必修lll

三、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学习当中,需要利用初中地理只是来全方位的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多多练习,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参加考试,并回答各种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能快速、准确、完全解决这些难点?这要求我们了解并轻松解决这些难点,慢慢提升自身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初中地理理解问题能力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了解书本的关键--这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前提

各种地理事问题都与位置密不可分,掌握具体的位置知识是初中地理的关键,位置可以通过各种地图反映出来,如地理教科书,其中包含丰富的知识(知识和技能),在学习当中,需要知道书本是怎样描述各种出现的问题,总结、分析,以及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的表现方式,并将两者结合,形成各种地理事物、位置的等高线图,从而了解所有的初中地理要求理解的内容以及技能,明确每种现象的特征、位置、怎样形成以及其他要点,这样能使初中地理的成绩有一定的提升,并正确回答地图、阅读地图等各种地理问题,例如,了解影响气候的原因、规律,还掌握了温度、降水和其他气候数据,有可能根据相关气候数据、气候图表(如每月和年降水数据),变化和降水等或某一地点的位置、特征等,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回答,可以详细的分析各个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高中地理共有几本书?

一共有9本书。

高中地理 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该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习地理方法: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不知道你用的是哪一版本的,以下是人教版的高中地理用书:3本必修:

必修1自然地理;

必修2人文地理;

必修3区域地理

6本选修:

选修1宇宙与地球

选修2海洋地理

选修3旅游地理

选修4城乡规划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环境保护 共9本

高中地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一共有9本书。

必修三本: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

选修六本: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

人教版的高中地理
用书:3本必修: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
6本选修:
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
。旅游地理
。城乡规划
。自然灾与防治
选修6环境保护

五、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详细总结

专题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

《背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显的区位特征。(区域非自然存在)

(1)《了解》区域划分有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

单一指标:如热量带、气候类型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语言、宗教)

(2)《了解》区域划分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青藏高原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史)

(3)《了解》均质区: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

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区(语言)、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农作物)

(4)《了解》功能区:指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浦东新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5)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考点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理解)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区域

要素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位置和

范围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 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线,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脉,西至国境

地势 海拔较低,其中东部平原多而广 海拔最高,但差别显著、高原、山脉、内陆盆地交错 海拔最高,主要为山系、高原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突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气候严寒。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

植被 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 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淋溶作用强 主要是在荒漠、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

生物 种类繁多 种类比东部季风区少 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的物种,如牦牛等

水文 河流多为外流河,湖泊为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 多为内流河,河流短小。湖泊较多,多为咸水湖 多为内流河,湖泊较多,多为咸水湖

农业 重要农耕区,以种植业为主,但需要注意避免水旱灾害 牧业、绿洲农业为主,但需要注意解决灌溉水源问题 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需要解决热量不足问题

城市 众多 较少 很少

人口 稠密 较少 很少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阶段 主要特点 人地关系 问题 案例:匹兹堡的发展

初期阶段 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匹兹堡位于煤田中心地带,阿巴拉契亚山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其兴起的基础;苏比利尔湖附近丰富而优质的铁矿;五大湖和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廉价水运条件

成长阶段 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渐趋向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该城市又称“芝匹带”,从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城开始,经过“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铁城”匹兹堡,以及布法罗到纽约州的奥尔巴尼。区域内产业结构复杂,主要产业部门有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

转型阶段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五大湖沿岸工业带,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大量人口外迁,被称为“锈蚀带”,又称为“冰雪带”

再生阶段 由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产业结构从重工业到高科技产业发展,被誉为“知识城”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地貌 温度带 植被 土壤 农业熟制 主要作物

东部季风区 北方 东北地区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 寒温带

中温带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肥沃黑土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

华北地区 以平原、高原为主 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黄土发育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棉花、花生

…………秦岭――淮河…………

南方 华中地区 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贫瘠红壤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

华南地区 以低山、丘陵为主 热带 常绿雨林 砖红壤 一年三熟 橡胶、油棕、咖啡、可可

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

考点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

区域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各异,人地关系也经历了从基本协调――不协调――人地关系矛盾加剧――走向协调的发展历程。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考点4: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

(1)三大产业(了解)

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通常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即广义的农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其他公益事业),即广义的服务业。

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2)《记忆》产业转移产生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资源分布不平衡

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改革开放初期 20世纪90年代

原因 因经济发展水平低,也是珠江三角洲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越来与小

产业转移 从香港转移来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等 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

产业转移类型 劳动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

结果 珠江三角洲的生产成本虽然比香港低,但在全国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珠江三角洲初步确立在华南经济圈的中心地位

环境影响 使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严重 产业转移,加上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质量开始好转

(3)《了解》从地域分布看,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会带来不利的环境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居住、治安等社会问题。

(4)《了解》在产业转移中,逐步实现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产业类型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类型过渡,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

(5) 《背诵》影响国际产业专业的三大因素:a劳动力成本;b内部交易成本;c市场

(6)《阅读》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7)产业转移对移入地和移出地的影响(背诵)

内容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减少环境污染

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对社会经济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消极影响:失业率业率上升 积极影响:促进生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考点5: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路线 基本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水源区 长江下游 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

评价 优点 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工程量较小,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需逐级抽水,耗能多,水质差 工程量大 工程量大,水量小

(1)《背诵》我国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的工程方案比较

(2)《背诵》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主要在供水区

①社会会效益: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状况,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经济效益: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③生态效益:改善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在水源区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②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对沿线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④引起调出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3)《背诵》西气东输工程的深远影响

A对调出区(西部):a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b增加就业机会

c改善基础设施d改善生态环境

B对调入区(东部):a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专题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6: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说明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区域环境问题一:水土流失

(1)《背诵》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2)《背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a使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产量下降;b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c生态环境恶化。

(3)《背诵》水土流失的原因:

A自然原因:a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处于从平原向山地、湿润向干旱、森林向草原、农业区向牧区过渡);b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d地质灾害频繁。

B人为原因: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撂荒;露天开矿;无计划的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工程等);b破坏植被。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背诵》水土流失的治理

A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

B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因地制宜,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坚持“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C具体措施: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沟谷发育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区域环境问题二:荒漠化

(1)《背诵》我国荒漠化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2)《了解》荒漠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3)《背诵》荒漠化产生原因:

A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b植被覆盖率低c大风日多d沙质沉降物多

B人为原因: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4)《背诵》荒漠化防治措施:

a合理利用水源b营造防护林体系c控制人口增长d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e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考点7:结合实例,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考点8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考点9: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 北部(春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考点10: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德国鲁尔区为例: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1.《了解》发展背景

因素 特 点 对 工 业 发 展 的 影 响

位置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处于莱茵河下游支流利珀河和鲁尔河之间 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交通 莱茵河纵横南北;铁路、公路密布;4条人工运河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资源 煤炭 资源丰富,埋藏较深,但储量大,品种多,媒质好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铁矿 本区贫乏,但离法国格林铁矿较近;瑞典、俄罗斯通过鹿特丹港口到鲁尔区

水源 莱茵河、利珀河和鲁尔河水量丰富而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2.《背诵》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a丰富的煤炭资源b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a水路交通便利b市场广阔c劳动力充足d便于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入铁矿e农业基础较好

3.《背诵》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内因:a产业结构单一b环境污染加剧

外因:a世界性钢铁过剩b煤炭能源地位下降c新科技革命冲击

4. 《背诵》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加剧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3)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考点11.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经济发展快

(1)《背诵》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长三角 珠三角

相同点 自然条件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农业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农业

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

不同点 社会经济条件 科技水平较高、开发历史悠久 经济腹地 毗邻港澳、东南亚

多侨乡

(2)《背诵》珠三角、长三角发展中遇到的共同的资源-矿物能源短缺,解决措施

开源: a跨区域调配资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b开发新能源

节流:a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b提高能源利用率

c淘汰耗能多产业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一降三升二主导)

分类 内容 产业结构的演化(比重的变化)

第一产业 农业 下降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 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 明显上升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体系及主要工业部门

2.城市化水平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水平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同的特点。现就改革开放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特点作一比较:

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城市人口 少 多

城市数目 少 多

城市规模 小 大

城市密度 小 大,出现城市群

城市化速度 慢 快

城市化水平 低 高

原因 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发展速度快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图

3.问题与对策《阅读》

问题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人地矛盾加剧 重复建设突出

具体表现 (1)环境污染有加重趋势;(2)部分城市和地区缺水严重(水质性缺水) 由于土地开发过热,农业用地急剧减少,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急剧下降,人地矛盾加剧 一些城镇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自成体系,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

方案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具体措施 建设“青山蓝天碧水工程”,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加强第一产业;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利用技术、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防止建成区的盲目扩大,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发展形态;(2)城镇规模要适度;(3)城镇布局要合理,加强不同地域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专题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地球等内容。它使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从而使虚拟和模拟现实世界成为可能的一种现代技术手段。

2.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资源普查: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调查、农作物的估产、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灾害监测、重大工程的建设等。

(2)灾害和环境监测:遥感监测的区域范围大,获取环境和灾害信息快速准确,能够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的变化。具有监测范围广、时效快、精度高、连续性强特点。①水污染:对同一流域水体污染历史和趋势作出研究和分析。②沙尘暴:沙尘暴的起源、移动和扩散的过程。

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GPS)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由3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它是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与导航。其中空间卫星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工作卫星21颗,备用卫星3颗。

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1)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是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主要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等,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物空间分布及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拟结果等。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2)城市规划;(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4)城市抗震防灾;(5)城市环境管理。

6.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本文地址:https://www.ehuixue.com/187741.html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慧学在线的微信号,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